撰寫這篇文章的此刻正值畢業季,高三學生面臨升大學,課業表現好的學生有更多選擇,不少人會選擇擁有較多資源但離家較遠的大學,但有些學生因為家庭經濟因素,使他們只能選擇離家較近的學校,而且需要花很多時間在打工,因此無法兼顧大學的課業。
陪孩子走過人生關鍵,十年造就善循環
本會自2012年開辦「育成計畫」,扶助有特殊專長或成績優異,且對未來有明確發展目標的家庭經濟弱勢高中及大學學生。除了提供每月的經濟扶助外,透過課程/活動、陪伴、提供拓展眼界的機會,協助其建構未來就業能力,在未來生涯發展上適性發展,不但使其畢業後可以順利就業,更期待他們未來成為企業優秀的就業人才,成為社會穩定的力量,發揮影響力。
近十年來,育成計畫總共服務158名學生,共累積74位志工導師給予學生一對一的陪伴和關懷,並提供學生生涯發展上的協助。另外,育成計畫所安排的課程、活動近150場,也連結資源安排學生參加海外遊學,計有10場共40位學生參加,當中包括美國德州遊學、菲律賓遊學、東莞國際服務學習和北京夏令營等。
在成效方面,育成計畫落實本會宗旨,推動社會「善循環」的理念,並有效地協助孩子們從陪伴與訓練當中培養實力、逆轉貧窮。在扶助的學生當中,每學期平均有10位(約15%)學生的學期平均分數達90分以上或者名列全班前三名;每年平均有4位學生獲得全國性競賽的前三名;迄今甚至有5位學生曾參加國際賽事獲得前三名或優選殊榮。另外,育成計畫畢業學生不但升學就業率100%,且不乏於知名企業工作,如台積電或外商銀行,也有學生落實善的循環,共有8位畢業生回到基金會擔任志工導師或各計畫委員。
育成計畫的新里程碑,依需求滾動式前進中
有鑑於育成計畫在過去十年所積累的成效與經驗,本會刻正研擬將服務對象下修至國中學生的規劃。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貧窮經濟學》一書中指出:「貧窮使人無法有效的把資源用在自己和家庭的發展上,因而無法脫離貧窮。」換言之,貧窮往往不僅是經濟上的缺少,許多時候因為缺乏眼界、視野,進而不知道如何規劃和有效運用自己所擁有的資源。「我覺得自己選錯科系了,對餐飲沒興趣,所以沒考證照。現在打工在做外送,畢業後想考士官,但不知道如何準備。」這是就讀餐飲科的助學計畫應屆畢業生阿炎在一次學校訪視中的自白。阿炎來自隔代教養的家庭,是由祖父母照顧長大的,由於在學期間花太精力打工以分擔家計,故未專注於一技之長的培訓,也沒有考取任何證照,他直到畢業前夕才察覺專業證照對未來就業的重要,前途堪慮,對他而言,脫離貧窮似乎遙遙無期。
本會從過往的服務經驗中發現:為數不少的國、高中學生都有和前述阿炎一樣的困惑,他們雖然來自經濟弱勢的家庭,也嘗試努力完成學業,但由於缺乏陪伴引導、學習資源和未來視野,因此未能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涯發展,無力逆轉貧窮。正因為他們常被歸屬於常態分佈中間的學生(不夠好,也不夠壞),因而經常被忽略,加上種種因素使得社會較少重視這群可能有發展潛力,卻苦無發展資源的學生。有鑒於此,本會希望能沿用育成計畫過往的經驗,預計於今(2021)年下半年起將服務對象下修至國、高中學生,除提供必要的資源之外,並透過引導協助這群學生開拓視野,找到他們得以適性發展的生涯方向,給予更長期且不中斷的關懷,期能提升家庭經濟弱勢青少年的競爭力,翻轉其人生。
與教育現場對話,共商四方完策
為實現將育成計畫下修至國、高中生的延伸服務目標,並讓服務能更貼近教育現場的實際狀況和需求,本會自今年開始即積極拜訪國、高中學校,並從中挑選未來擬進行試辦合作的8所國中、4所高中。經多次與各學校研議後,校方普遍認為原本本會規劃提供給學生的生涯探索和發展資源,如性向測驗、技藝教育、建教合作等,教育現場可望提供無虞,但對於學生自我價值的認識、社會參與的態度、團隊領導力及問題解決能力等軟實力的培養等資源與相關服務則希望由本會提供,如此將能有效搭配學校生涯發展的訓練,以達相輔相成之效。為使學生皆能掌握各產業的未來發展趨勢,本會將積極整合企業資源,使學生得以認識更多產業,甚至安排實地訪問與實習機會。然而,此一合作計畫是否得以順利開展,仍取決於學生家長的信任和支持,因此,學校亦擔負協助基金會和家長建立互信關係的重要角色。這些潛在的問題,未來仍有待進一步努力,深入溝通與交流。
綜上所述,育成計畫即將進入新的里程碑,未來希望能透過各方的密切合作,建立一個以學生生涯發展為中心的多面向(基金會─學校─企業─家庭)服務架構,提供具有未來發展潛力,但卻受限於家庭經濟弱勢與資源匱乏的學生ㄧ個翻轉人生的契機,進行從國中、高中、大學到就業的長期陪伴引導、技藝培養、職涯規劃等完整且系統性服務。